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切实提升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承办的云南省2025年暑期民族地区教师普通话培训于2025年7月6日至15日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成功举办。

开班启幕,师生聚力促提升
2025年7月7日上午,培训开班仪式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隆重举行。来自昆明市、怒江州中小学、幼儿园的300名教师齐聚一堂,开启为期10天的集中强化培训。传媒学院赵枝琳院长代表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欢迎全体参训教师,并介绍了传媒学院的学科优势、专业实力以及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所做的扎实工作。赵院长强调,此次培训是落实国家“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要求,推动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云南省教师队伍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对云南省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预祝培训圆满成功。

来自昆明市晋宁区六街中心小学的谢达琴老师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她衷心感谢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师范大学提供宝贵的学习平台,并表态会珍惜机会,严守纪律,全心投入,以“空杯心态”认真学习。

优师护航,精准施训强根基
本次培训师资团队主要由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语言传播系教师组成,其中有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评员,云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复审组专家,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原云南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云南省朗诵协会副会长等,均为普通话教学的资深专家和优秀教师,大部分教师拥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多年来在普通话领域深耕,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滇中、滇西北方言区的语音难点有着精准把握。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优秀本科生担任小课教师,他们不仅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帮助学员纠音,同时也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培训体系采用“诊断-教学-实践-检验”闭环模式。培训开始,学员参加普通话水平摸底测试,建立初始成绩档案。学员们以“普通话水平达标”为目标,以集体讲座、分班上课和小课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通过案例分析、互动纠音等方式突破方言干扰。
沉浸学习 学用相长显实效
开班仪式结束后,学员们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在教师团队的悉心指导下,学员通过小组练习、一对一纠音和模拟测试等多种形式,系统学习和实践了普通话发音方法、短文朗读、口语表达等多方面内容。
培训中,学员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与执行力,积极参与各项课程和活动。在分班上课和小课教学环节,教师们针对学员在摸底测试中暴露出的具体问题,设计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耐心细致地纠正学员的发音错误,通过反复练习和即时反馈,帮助学员逐步克服方言障碍,提升普通话水平。同时,教师们还注重培养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普通话进行流畅、自然的表达。培训教师运用案例式和互动式教学,使学员们在10天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着学习兴趣和热情,学员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培训过程中,学员聆听了四场高水平的讲座,四场专题讲座成为培训的“点睛之笔”。赵枝琳院长解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与教育强国战略的关联,让学员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肖青教授通过中华民族历史变迁,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周芸教授从语言规范与教师口语表达的角度,讲解了滇中、滇西北方言区普通话发音难点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口语表达技巧。专题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既拓宽了学员的视野,又增强了他们对普通话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7月14日下午,学员参加普通话水平计算机辅助测试,检验学习成效。晚上,随着培训总结会暨教师语言素养提升观摩学习活动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云南省2025年暑期民族地区教师普通话培训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次培训的成功举办,彰显了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云南师范大学)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实力和担当,为进一步推动云南省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字:邢泽宇
图片:汤金桥 孙琪彬
排版:丁文越
一审:杨洋
二审:肖青
三审:赵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