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云南师范大学“云师育人故事”讲述比赛复赛落幕,传媒学院语言传播系杨颖老师以《AI浪潮中的专业破局:实践育人,师生共成长》为题,从17名复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这次讲述折射出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面对技术变革与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

在人工智能重塑传媒生态的背景下,播音与主持专业始终坚守“实践育人”理念,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等重大战略,构建了“课程建设—创作实践—社会服务—文化传播”四维融合的育人体系。
强化课程建设,赋能实践育人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教学改革与资源升级,构建了涵盖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多层次高质量课程体系。建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B类课程4门,获校级思政课程建设立项1门、优秀思政案例4项,并有1门课程入选学校国际平台建设立项。
这些课程深度融合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多门课程在内容设计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与国际视野,全面支撑具有家国情怀、专业能力与实践智慧的全媒化传播人才培养,为专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语言赋能基层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语言传播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推普实践与服务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构建了“专业实践—社会服务—政策响应”三位一体的长效育人机制。自2018年起,学院连续七年组织师生深入云南边疆地区、民族村寨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足迹覆盖文山、红河、怒江等8个州(市)20余个乡村,累计服务群众超万人次。因成效显著,团队两次获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表彰(2022年、2024年),并多次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重点团队。
声音传承红色基因,文化铸魂时代新人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充分发挥声音艺术的育人功能,依托《文艺作品演播》等核心课程,构建了“课程汇报—毕业展演—社会公演”三级实践体系,十年间推出情景剧《追寻》、广播剧《诗意联大》、舞台广播剧《闻一多》等多部红色主题剧目,形成“以声传史、以文化人”的专业特色。剧目参演学生均来自播音专业毕业班,其语言表达技能与家国情怀塑造受到广泛认可。
语言传播系牵头承办云南师范大学第十三届配音大赛“声传薪火,音续华章”,吸引在昆高校近千名师生参与,通过声音演绎红色经典,强化青年群体的历史共鸣与文化认同。此外,以学院为依托参与创作的《美食令》《匠心·云之南》《云南生物多样性·云花》等纪录片多次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腾讯视频等平台播出,助力云南文旅资源传播。
“育人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引导学生在火热实践中感知时代脉搏、服务社会所需。”播音专业教师表示,专业始终致力于培养“深谙国情民情、掌握全媒技能、勇担文化使命”的复合型传播人才。
此次获奖是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扎根云岭、服务国家战略的肯定。专业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引导师生在服务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中,贡献专业力量。
文字、图片:杨颖
排版:高奎
一审:褚彦
二审:肖青
三审:赵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