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田野声音 第六十九期(2025.05.08)丨《洱海鱼鹰》导演冯晓华专访

2025年05月08日  浏览次数:

本栏目每期选择一位深耕于非遗影像的导演,以访谈的形式展示不曾看见的田野故事。其访谈文章均将在年度非遗影像研究报告文集中出版。

本栏目投稿邮箱

fyyx613@Sina.com

田野声音 第六十九期(2025.05.08)丨《洱海鱼鹰》导演冯晓华专访

导演简介

冯晓华

冯晓华,高级记者(教授、硕导),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兴滇英才。中视协融媒体文化委员会执委、融创智库专家,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云南省民族学会理事。云南省宣传系统专家库聘任专家,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专家库评审专家,云南省文化旅游厅纪录片专家。先后担任云南新闻奖、云南广播电视奖评委。

四部纪录片作品入选《云南大百科全书》。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纪录片大奖,中宣部奖励,在NHK、央视等机构播出,多次在葡萄牙国际电影节、四川电视节、加拿大金枫叶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深圳青年影像节上展映。纪录片作品《落幕》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最佳短纪录片大奖;《水之战》2011年被中国文化部选为国家外宣片;《洱海鱼鹰》获2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十佳短纪录片大奖;《会飞的牛仔》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短片最佳编导奖;《悬壶天成》、《纳西鹰猎》入选国家优秀国产纪录片,《纳西鹰猎》获第二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类最佳摄影奖;入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五洲传播中心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推广项目;《绿野传承》获第四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类最佳导演奖;纪录片《幸福山谷》、系列纪录片《纳西鹰猎》、《悬壶天成》、《我们的小学》、《匠心 云之南》、《美食令》《带妈妈去旅行》等在央视一套、九套、二套播出。其中《美食令》成为2022年夏季网络热播作品,并获深圳青年影像节最佳纪录片大奖、入选云南省文化精品工程。系列纪录片《我的温暖人间》任分集导演,在CCTV9热播,获得“2023年度优秀纪录片创作创新作品2023中国十大影响力纪录片作品。参与策划的纪录片《青海 我们的国家公园》获第17届中美影视节金天使.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

采访人简介

朱永波,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艺术学(南亚东南亚影视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

张雯倩,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艺术学(南亚东南亚影视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

访谈

对话一

采访人:冯老师您好,《洱海鱼鹰》这部影片斩获了国内很多奖项,请问您当时是如何确定这个选题的?又是如何选定了主人公老杜的?

冯晓华:当初发现这个选题其实是个很有趣的事情。当时电影《五朵金花》的演员们重回大理,我跟随云南电视台的摄制组参与采风,在众多拍摄项目中,洱海鱼鹰捕鱼表演这个环节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也正是在鱼鹰表演的过程中结识了杜顺藩。在纪录片创作中,"选对主人公等于成功三分之一",因为老杜是一个非常善于表达和交流的人,而且指挥鱼鹰捕鱼的技艺相当娴熟,在经过充分交流之后,让我不仅对他,更是对他背后所代表的洱海鱼鹰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兴趣,所以当时就在脑海中浮现了这样的一个选题。因此准确来说,与其说是我选择了洱海鱼鹰这个选题,倒不如说是主人公老杜先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觉得他太有趣了,让我实在忍不住想拍他。


对话二

采访人:您曾说"鱼鹰是洱海文化的活化石",为何选择这个逐渐消失的群体作为叙事载体?希望观众通过镜头看到怎样的生命图景?

冯晓华:云南人是非常相信万物有灵的,任何大自然的馈赠都值得尊敬和铭记。鱼鹰自南诏时期就和洱海的渔民们和睦相处了,可以说是洱海文化的活化石,它所展现的实际上正是现在人们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我希望能通过这部影片传达出的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美好图景。人类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才能有序前进。洱海鱼鹰在2020年入选省级非遗是个重要转折。这不仅让鱼鹰捕鱼技艺得到系统性保护,更重要的是将洱海流域特有的生态文化基因延续下去。看到年轻人在表演现场惊叹的眼神,就是最好的文化传承,这也是我感到很欣慰的一点。


对话三

采访人:当时是如何选择的鱼鹰主人公,并为它起名叫六六?这个名字有什么寓意么?

冯晓华:在创作自然类纪录片的时候拍动物是很难的,更不要说是将动物作为影片的主人公来进行创作。或许它刚刚出生,第二天就夭折了,又或是在哪一次捕猎的过程中就消失不见了,这些都是很正常也不可控的。因此,我们把影片的鱼鹰主人公取名为六六,其实也是有着两层寓意的,不仅是希望我们的拍摄可以六六大顺,而且也希望洱海鱼鹰文化可以继续传承下去。

此外,这种给动物主人公命名的创作方式其实并不罕见,通过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影片就会变得更生动有趣,更能讲好故事,观众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作品。在这里透露一个小秘密,在我们拍摄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其实都是不同的鱼鹰,但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拟人化表达,我们才能将鱼鹰的一生在一部影片中清晰完整地讲述出来,通过鱼鹰表现出它们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方式更吸引人,不是么。


对话四

采访人:在拍摄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帮助拍摄对象突破"镜头戒备"?

冯晓华:镜头戒备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想要创作出真实自然的影片,在我看来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熟悉,不仅要和拍摄对象搞好关系,更是要让他感受到你的真诚,这样对方无论是面对你还是面对镜头都会比较放松,拍摄对象才能真正克服对镜头的恐惧感,流露出最真实最亲切的一面。

首先,一定要处理好关系,不仅仅是处理好拍摄团队和被拍摄人之间的关系,更要与拍摄对象建立起精神上与心灵上的关系;其次有人文平等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无论我们和什么身份的人交流,在采访时不仅要不卑不亢,更要保持谦卑尊敬的态度;最后,还有一个核心是要积极的融入,既要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还要融入整个拍摄环境,只要这样才能和他们融为一体,拍摄交流时才能真实亲切自然。


对话五

采访人:很多人称您为"新山水纪录片"的践行者,您认为电影创作者在生态保护中应扮演何种角色?《洱海鱼鹰》后续产生了哪些实际影响?

冯晓华:很多人觉得传媒人的作品看似轻飘飘的,没有重量,只是一些图片、数据、视频,但实际上它内在的重量和影响力有时是无与伦比的。《洱海鱼鹰》在b站上就有很多博主进行二次创作,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积极的宣发工作,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洱海鱼鹰文化,进而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或者是其他作品,就像我们拍摄的《悬壶天成》,我们拍摄的那些民间传统技艺在各大主流平台播出,不仅推动了对这些传统技艺的记录和保护,最后那些技艺成为了非遗,更多地走进大众视野。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站在何种角度来看待传媒,来看待我们的纪录片创作,从文化视角来看,我们作为传媒人是通过各种镜头语言去发声,不需要拿着大喇叭去宣教,相反,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众多作品汇聚在一起爆发出如同原子弹般的威力,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所以我们传媒人要坚信这种力量,传媒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


对话六

采访人:最后,冯导可否向大家透露一下最近正在创作的自然类纪录片?后续您是否打算探索或尝试其他类型或风格的影片?

冯晓华:传媒人永远都在发展、创新和突破,未来永远是的未知的,我们拍摄的每一部作品其实都是不可复制的,这也正是传媒的压力和魅力的所在:它永远在驱动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世界,去创作新的作品。就像我们最近正在制作的《世界的花园》,就是讲述我们云南鲜花的故事,深刻体现和映照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这个方向入手,团队还创作了《褶皱里的传奇》,讲述的是冰天雪地里的故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团队还积极开展微视频、微短剧的创作,主要呼应的就是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谋划中所提到的云花、云茶、云咖。其实这些创作点都不难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探索的眼睛,所以,请做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永远都有创造力的孩子吧!加油!


执行主编:李淼 阮艳萍

编辑:朱永波 张雯倩

技术:王屹飞 李文飞

版式:潘东宁

统筹:刘广宇 朱靖江

本期主办: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学术支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与非遗影像专委会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

中国节日志编辑部

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策展委员会

广西民族志影展策展组委会

技术支持:田野守望(重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非遗影像研究


上一条:“研”途璀璨 | 传媒学院2025届考研优秀学子风采展(一) 下一条:传媒学院党委2025年上半年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培训圆满完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