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应邀赴传媒学院开展学术讲座

2021年11月15日  浏览次数:

 


115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应邀来到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睿智5号楼114报告厅作题为“网络新闻回帖的传播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的影响”的讲座。讲座由传媒学院副院长杜忠锋主持,学院2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廖圣清教授首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5.31讲话”提出的国际传播的重要性谈到意见表达在社交媒介表达的重要性。并指出,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使得受众的意见表达越来越普遍。在多元渠道、匿名传播的网络传播中,网络意见表达极易演化为群体极化。而且,群体极化易产生谣言并大肆传播,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然而,囿于研究方法的局限,鲜有研究进一步探究节点和关系构成的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的影响。所以,廖教授谈到,对新闻回帖构建的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的影响的研究,有助于防止群体极化的意见表达激化社会矛盾,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廖圣清教授以“长春长生疫苗”为实际案例,在意见表达的基础上说明,网络平台、意见群体和意见表达的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都有深刻的影响。并就网络意见表达是否鼓励个人或群体发言,学界存在不同意见。廖教授提出了诸如“网络新闻回帖作为网络意见表达的基本状况如何?”“网络新闻回帖的网络传播结构对群体极化的影响如何?”等研究问题。在讨论交流环节,廖教授对现场的同学就“网络新闻回帖的传播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的影响”的主要研究领域的提问给予了详细解答,并就一些相关研究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参会师生们受益颇多。”

 


其次,廖圣清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意见表达对群体极化的影响、意见表达的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的影响以及此次研究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其中谈到了意见表达的经典理论,比如沉默的螺旋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新闻回帖作为意见表达的基本状况;群体极化的基本构成;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三个理论假设,包括网络异质性、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并最终得出关于网络新闻回帖下的群众意见表达的结论:群体意见表达存在较大差异,意见表达总体上持极端态度,负面情绪倾向明显;意见表达网络结构松散,互动程度较弱;以文本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意见表达传播网络结构中,网络同质性对群体极化显著影响,网络密度和中心性则没有显著影响;中国语境下,回帖评论文本的传播网络结构对群体极化产生影响,但仍需从多角度对其进行探究。


讲座结束后,杜忠锋副院长对廖圣清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以2019年“重庆保时捷女司机”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为例对廖教授谈到的网络回帖如何影响群体极化作总结发言。最后,廖圣清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分享,能让同学们对群体极化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嘉宾简介

廖圣清

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受众与传播效果、计算传播(开设国内首个博士专业方向),主讲《传播学概论》(上海市精品课程)《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精确新闻报道》等课程,出版专著《20世纪90年代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传播与中国受众》,发表论文《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上海市民的意见表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媒介的碎片化使用:媒介使用概念与测量的再思考》《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十五年:1998-2012》等。



 

 

图文:郭潇雅、汪泓、海璐、和云菲

审核:杜忠锋

责编:柳盈莹


 

 

 

 

上一条:金话筒奖得主、我校人才引进教师张齐讲“未来传媒人的职业规划” 下一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应邀为传媒学院开展线上讲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