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上午,云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批的首批重点项目《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师生普通话提升培训与微课程建设》启动会议在实训大楼二区106会议室召开。该项目由副校长武友德教授领衔申报。教育部语用所副所长王敏(线上参会)、云南省教育厅语管处调研员丁峰,副校长武友德、原副校长原一川、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播张齐,传媒学院院长魏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办公室副主任肖青,以及传媒学院专家队伍崔梅、周芸、杨颖、谭辉、王健陵等骨干教师参加启动会。会议由云南省教育厅语管处调研员丁峰主持。
丁峰调研员首先就云南省基地建设项目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她强调,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边疆省份,是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和困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语言文字工作做过多次重要批示,普及国家通用语教学,关系民族团结和谐,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第二项议程是由我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办公室副主任肖青来汇报项目具体实施方案。该项实施方案包括多个方面,其中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师生普通话提升培训和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师生普通话教学微课程建设,其中微课程建设是该项目实施的示范性产品成果。
接着,由传媒学院院长魏红就项目实施保障进行汇报,具体包括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和资源保障三个方面。魏红说到,作为基地获批的首个重点项目,传媒学院将整合全院资源尽全力做好保障工作,并整合校内外资源,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建设实施。魏红院长还就项目的特色和模式的推广进行了阐述,指出要利用师大的育人优势,依托云南的地域特色,提升培训工作质量。同时,利用“微课程”培训当地的老师,常态化开展语言培训工作,着眼于推广工作的长远建设。
与会专家发言环节,崔梅教授首先介绍了我校以往语言工作的开展情况,指出此次项目实施关键在于推广性,如何覆盖全省、辐射全国;云南地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应发挥其在民族、边境和语言扶贫方面的特色,并指出应拓展语言工作的研究性及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后期检测。
云南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张齐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及后疫情时代的影响,对“微课程”建设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赞扬。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指出“微课程”建设中动画制作的重要性,以及“微课”建设应该抓住核心。作为一名一线的播音员,张齐表示自己愿意义务加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并带动身边的同行们加入工作中来。
原副校长原一川对项目申报以及项目论证予以充分肯定和赞扬,同时针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创新性提出建议,着重强调要在方法创新上挖掘自己特色与优势,做好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校内外现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好地理信息系统及SPSS等做好数据分析,实现研究层次上的升华。
周芸教授从项目实施角度指出,要从项目培训的目标和指向以及培训内容的方法、方式和手段上进行突破,强调要把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文化传播工具和经济资源建设,以此为核心辐射出去。丁峰调研员表示无论是从基地还是项目本身,都要将层次提高,系统地思考长远的研究计划,实现持续性发展,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武友德副校长最后代表学校在表态发言中强调,师大高度重视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为了基地下一步工作能正常开展,在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上都严格按照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标准来建设;组织机制上成立理事会,由校长蒋永文担任理事长,并聘请了各方面专家在顶层设计上给基地建设提供支持;管理机制上,由蒋永文校长担任基地主任,同时,学校党委专门设置了处级岗位和科级岗位;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广泛吸收多方意见,在整个组织当中对实施方案不断优化。此外,武友德副校长代表学校诚挚感谢教育部、教育厅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一步将整合全校的资源全力支持微课程建设,以此来提升整个云南省的普通话质量,最后要起到推广和示范作用。
教育部语用所副所长王敏在传达教育部语用司相关要求时,介绍了建立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考虑及意义,并对云南师范大学基地项目获评重点项目表示祝贺。该项目在现实意义上非常突出,充分结合基础性知识和应用性培训,调查方法和范围设计合理。最后,王敏副所长提醒项目成员注意项目验收时间,并宣读2020年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项目通知书,代表基地秘书处宣布《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师生普通话提升培训与微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云南省教育厅语管处调研员丁峰在总结中表示,将在基地建设上不断努力,不辜负语用所、语用司和基地的殷切期望,希望云南师范大学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能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会后,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传媒学院融媒体中心供稿
文字/张冉 焦玉蓉
图片/李品娥 王钟乐
审核/魏红 刘靖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