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赴杭调研传媒产业新业态 东西协作交流共育融媒人才

2025年04月19日  浏览次数:

当数字技术以周为单位迭代传媒业态,高等教育如何追上行业变革的加速度?414日至17日,传媒学院副院长肖青率调研组李淼、左静、冯晓华、杨颖、李颖一行六人开启了一次围绕产学研的探索之旅。调研组走进谦寻集团、无忧传媒、华数传媒、容量短剧等四家国内传媒头部企业,以及杭州网、浙江传媒学院学习交流。此行既绘制出传媒头部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性图谱,也串联起东西部院校的协同育人的可能途径。

技术迭代下的传媒教育思考:实践教学成转型突破口之一

在浙江传媒学院,调研组聆听到了教学改革的具象化场景:传媒学生可通过智能舆情系统模拟突发事件报道,在校企合作项目、毕业创作中锻炼纪录片、新媒体节目的实践本领,播音学院则利用虚拟成像技术录制跨时空访谈节目。“我们把51%的课程设置为实践类,很多专业课都包含教师或企业合作的真实项目......”主管教学的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副院长戴硕的介绍令调研组印象深刻。这种“做中学”的理念与短剧生产头部企业容量短剧的诉求不谋而合——他们正在开发的智能剪辑系统准备与教学结合,学生作品可直接进入企业内容池参与流量竞争。

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范式,在谦寻集团的数字化直播间得到进一步验证。当看到集团员工,包括部分浙江传媒学院的实习生熟练操作AI选品系统、直播系统时,调研组意识到:“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增加实训课时,而是要将产业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据介绍,实习生在直播电商领域的平均适应周期一般为3-6个月,这为云南师大传媒学院课程体系调整提供了一个量化参照。

人才能力坐标重构:技术素养、人文素养成为传媒教育重要课题

在产业端,调研组通过调研发现结构性矛盾。华数传媒的“城市大脑”项目要求工程师兼具5G技术与叙事设计能力;无忧传媒、容量短剧、杭州网的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包含多项跨专业技能,甚至跨界技能。

与之呼应的是,浙江传媒学院拆除传统专业壁垒的探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数与AI相关的技术课程、直播运营、互联网营销师课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影视动画设计等;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则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报道训练的场景。技术素养成为企业、教学需求的重要环节。

这种课程变革调整的迫切性在数据中得到印证。调研组分析四家企业岗位需求后发现,多数职位要求“数据思维”,强调“复合型能力”。掌握AI、互联网运营、Python等技术的学生在岗位晋升速度上快。“传媒教育需求正在经历从单一的‘内容生产者’到‘技术传播者’与‘内容生产者’的融合。”一线传媒企业的观点,揭示了东西部院校共同面临的转型命题。杭州网总监郑汉生动阐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非智力能力”包括了审美修养、不断求知的自我学习能力、在专业追求上的“长期主义”——耐得住工作的高强度、不求回报的拼搏精神、抗挫折的能力、不盯着短期的回报,这样最终才能获得更高能力,更多的回报。郑汉还特别强调,热爱是学生最终能胜任工作岗位,获得自我能力不断提升的“自转力”的源泉。谦寻总部办公室主任王芳交流:直播是很有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的一个实践,身在其中的主播不是播报专业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知识图谱的自我建设,才能适应行业的需要。集团选拔人才的标准除了表达能力、镜头感,更需要知识图谱的丰富度、变通能力和抗压能力。

协作构建育人共同体:生态共享共育

借鉴浙江传媒“课程学分置换企业实践项目”的经验,如与企业建立实习实践联合培养计划落地,将来云师大传媒学院优秀学生如有机会参与华数智慧城市项目、谦寻直播运营、无忧传媒项目、容量短剧项目等经历可成为课程学分的一部分。这种深度互信的合作,将提升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

技术驱动下的传媒产业裂变:从内容生产到生态重构

走进谦寻集团的数字化直播间集群,调研组目睹了“人、货、场”的商业业态。多个主题直播间8-15小时不间断运转,AI选品系统实时分析上亿条消费数据,部分虚拟主播已承担24小时的直播任务。“这里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MCN机构,而是集供应链管理、数字人开发、消费大数据分析于一体的平台。”谦寻传媒办公室主任王芳介绍。


这种技术迭代对人才需求产生较大影响:华数传媒展示的“城市大脑”媒体融合项目显示,工程师需要同时掌握5G切片技术、物联网协议与叙事逻辑设计;无忧传媒的网红孵化体系中,经纪人既要懂短视频算法,又要具备心理学素养。调研组感受到:传媒教育的专业边界正在消融,具备‘技术素养+传播思维+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行业刚需。相应地,对传媒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除了现有的传媒业务类核心课程外,适应行业发展,需增加人工智能技术类课程、新媒体运维课程和提升整体审美力的课程。

人才需求图谱浮现:多数岗位要求复合型能力

为期四天的深度访谈中,调研组了解到:在三家民营企业、两家国企招聘岗位中,多数职位明确要求复合型能力,岗位需求描述中多次出现“数据、互联网思维”等关键词。需兼备节目制作、消费者行为分析、直播间流量运营、危机公关等多项技能,这种需求倒逼高校重构课程体系。如AI影像设计师需同时掌握编程和影视美学。

企业需要的是能策划跨平台传播的“产品经理”,需熟悉抖音、B站等平台运营规则。实习经历、项目作品(如独立制作的短视频、数据分析报告)是应聘岗位的重要加分项。这一企业人才需求引发调研组深思。

这次调研不是终点,而是产教融合的新起点。当杭州的霓虹照亮调研组返程的航路,一场横跨3000公里的传媒教育协同实验已然启动。从西子湖畔到滇池之滨,这场调研架起了我院与东部传媒头部企业对接的桥梁,也架起了校企协作的可能航道。在技术重构传播规则的今天,需要院校、企业以协作的姿态,应答着“培养什么样传媒人”的时代之问。当实践教学成为传媒共识、技术素养化作通识、审美和文化底蕴填充特色,新一代传媒人终将获得破界生长的基因密码。

 文字/图片:冯晓华 杨颖

一审:覃榕

二审:肖青

三审:毛志荣

下一条:携手西安、成都校企共谋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新路径

关闭